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余丰慧:不要把致高房价的脏水泼向分税制

每日财经新闻  2013-08-15 16:30

[摘要]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7月28日发布中国土地市场指数显示,经过一季度短暂调整后,地产市场重新进入景气运行区间,全国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过热状态。

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7月28日发布中国土地市场指数显示,经过一季度短暂调整后,地产市场重新进入景气运行区间,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过热状态。

二季度CLI中地指数回升至304点,仍处于绿色正常区间。但是,地产景气指数环比上升29.5%,同比上升11.4%,冲高至600点。上半年综合排名前15家重点房企竞得房地产用地2467.18公顷,同比增加37%;应支付土地出让价款1217亿元,平均购地成本5156元/平方米。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不断创出"地王"和天价地块。

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在房地产调控愈来愈严情况下,地产市场却逆势过热、一枝独秀,绝不是一个好现象,其背后折射出一些非常危险的信号。说明在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低迷的背景下,各方资金继续加速流入到房地产领域,正在继续急速吹大房地产泡沫风险。

一个俗不可耐的道理是,地产过热,地价攀升,"地王"频现,那么,最终必然推高房价。在目前以高房价为表现的房地产泡沫巨大的情况下,地价无节制上涨、继续推高房价,其实是在快速推高金融风险。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那么,金融风险必然爆发。

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过热状态,折射出在调控政策"声声紧"的情况下,特别是新国五条颁布后,房价竟然逆势上扬,其背后推手,完全是地方政府大肆卖地、高价卖地而酿造的。地方政府的GDP政绩,是推高地价的驱动力。初步计算,上半年地产市场拉动GDP增长近2个百分点,对上半年GDP增长7.6%的贡献率高达26%。如此大的拉动力,地方政府岂能不去不遗余力地推高地价呢?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又一大驱动力。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在实体企业普遍不景气状况下,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而与此同时,各地方比拼经济增长政绩热情不减,还有一系列民生项目"等米下锅"。这也加剧了地方政府通过大肆卖地,以筹集资金、弥补财政增速下降而导致财政缺口的主观动机。

在地方政府上述两大动机驱动下,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两大不景气的背景下,在高房价继续攀高的财富效应驱动下,社会资本、资金大量涌入到房地产领域淘金。当然要率先进入到土地市场,不惜重金买地。6月末,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7.2%。

地产景气指数进入红灯过热状态再次警示,抑制高房价,必须率先控制高地价;打破房价上涨预期,一定要率先改变地价上涨预期。笔者再三强调,一定要卡住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才能降服高地价,才能给土地市场降温,也才能降服高房价。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出现这样一个逻辑:土地财政导致天价地,天价地导致高房价,而追根溯源,土地财政的根源是分税制造成的,认为今天的高房价是分税制导致的。这种逻辑,算是混账到家了。

再次,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实行分税制的缘由。所谓分税制,就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中央收哪几种税,地方收哪几种税。从而组建两套税务征收机构,即: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这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通用做法。

而我国1993年以前实行的是财政大包干体制,结果使得中央财政异常困难,中央财政占财政收入比重不到30%,一方面造成中央财政背负了巨大的赤字,大量依靠向银行透支,实际上是印钞票,发国债、借外债;另一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无法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无法进行财政再分配而调剂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同时,一系列性重大项目因中央财力太弱而无法实现。

而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一般都是6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只占40%左右。中央财政占主导地位。

正是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后,才使得这么多年以来中央财力得到大大增强,中央才有实力实行转移支付,支持了一系列的重点建设项目,一系列的民生项目,一系列的"三农"资金投入,一系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养老保障以及各种财政补贴。才使得民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这些,都与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是分不开的。

当然,一个问题确实存在,那就是地方财政收入比实行分税制以前下降了,地方政府财权少了。但是财权小了,不等于花钱少了。2011年5月,清华百年校庆时,朱镕基总理说:

攻击分税制,说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造成农民贫穷的人,根本就是无知!比无知还透顶!随后,朱镕基总理以2010年财政收入为例说:"去年财政收入8.3万亿,其中,地方直接收入4万亿,中央税收返还(给地方)3.3万亿,两者相加是7.3万亿,占了大部分啊。"

笔者查阅了2012年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2012年,财政收入11.7万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6万亿元,占47.8%;地方本级收入6.1万亿元,占52.1%,地方本级收入占比高于中央本级4.3个百分点。2012年财政支出12.5万亿元。其中,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以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支出为10.7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5.6%。另外,加上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分税制并没有导致地方进账少而花钱少啊。

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虽然没有少花钱,但支配花钱的权力减少了,被剥夺了一部分。地方政府只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执行者。因此可以说,地方政府不是因为少花了钱而不高兴;而攻击分税制,而是因为失去财权了而不高兴。地方政府不能乱收税、乱花钱、乱挥霍了,不高兴的人当然是地方官员了。因此,谁攻击分税制?一目了然。

说分税制导致了今天的土地财政,造成了今天的高房价,不妨用朱镕基总理的话语给予回击:

"最近呢,还有一种谬论呢,说这个房地产项目这么沉重,都是过去这个分税制搞坏了,说税收都给收到中央来了,地方没钱了,所以它只有发展房地产才有钱。狗屁!"

"房地产的钱,都收给地方政府,而且不纳入预算,这个不得了。这个钱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把地价抬得那么高。这个不是分税制的错误。地方没少收钱。"

总之,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贪大求全、超过自身财力而盲目发展,从房地产里摄取巨额税收收入,这才是土地财政、天价地块的原因,也才是高地价导致高房价的总根源。把导致今天高房价的脏水泼向分税制,是罔顾事实、是别有用心。

中国“八大危机”论逻辑混乱

江西“气功大师”骗术最近被戳穿,其忽悠人最拿手的是“空杯取酒、段蛇复活”等魔术技能,接下来你对他只有膜拜的份了。财经界也有一个王林——所谓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大师。他也有类似王林的两手:中国经济要出大危机,中国的政策不行,他的口头禅是:“这个只有我郎教授懂。”

大师郎咸平的说法部分与事实或趋势偶能蒙对,然而,其推论和数据基本全错,最近其关于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完全暴露了其“财经界王林”的本性:自相矛盾、逻辑错误、哗众取宠。

前言房价已暴跌

后让投资者买房抗通胀

如果你能判断一件商品未来暴跌,你还让人购买,这不是坑爹吗?是的,郎教授就是这么指导的。

据8月11日新华网《郎咸平:中国经济面临八大危机》一文,在问答环节,郎咸平回答“房价是否会暴跌”的提问时说:“温州房价已跌去40%,鄂尔多斯过去每年开发两千万平米,与北京等量,房价已暴跌。”但在回答投资何种产品时,郎咸平却又这么说:“长期投资的话,房地产的增值空间要比黄金好。”

郎教授显然知道温州、鄂尔多斯等地房价暴跌的事实,而后又如此肯定地推荐投资者购买房子,这是什么逻辑?

抛开这些,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地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货币供应量、政策调控等。每个城市的情况也大不相同,有些泡沫严重,到了已经破灭和即将破灭的边沿,一味主张让投资者购买房子,这本身就不科学。比如,现在让你去神木、鄂尔多斯等地买房,是个好建议吗?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兰杰的房价与M2单向正相关的理论,房价高低不决定M2余额,但M2余额多少可直接影响房价高低。换言之,M2增速直接影响房价涨跌。今年以来,M2增速显著放缓:2013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5.4 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比3月末低1.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

而中国M2增长最快的时期是2009年和2010年,2009年年末,M2余额为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7%;2010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2.6 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这主要受4万亿刺激计划和18万亿贷款的影响,之后逐步回归正常,再推出类似4万亿和货币超级宽松,在中短期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M2的增速会逐步放缓。

根据格兰杰理论,房价很难出现暴涨情形,再说,投资房地产要受很多限制,也不是想买房就能买的。

狭隘“利率市场化”

地方政府不会破产

“本次贷款利率自由化就是李克强为了打击地方政府推出的政策,让银行可以对恣意妄为的地方政府收取高额利息。去年三百个地方政府骗贷共1万亿,水库库底、楼房阳台、公园绿地都被地方政府拿来抵押贷款。赞成并鼓励李克强坚持这一政策走向。”

郎咸平这句话破绽百出,首先,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并非针对特定融资个体;第二,取消的是贷款利率下限,而之前贷款利率上限早已取消,从理论上说,这次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地方政府还能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而不是相反;第三,即便他说的成立,那么银行就能获得更多利息收入,这跟他的第六个银行危机自相矛盾,既然银行能多收利息,银行爆发危机的概率是降低,而不是增加了。

郎咸平的第三个危机更是耸人听闻:“地方政府相继破产。地方政府欠了共20万亿的债务,连利息都还不上。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报告:16个地级市负债率已超100%,即技术性破产,占36个地级市抽样样本[实时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的四成以上。”而他在微博上更是这么说:“底特律负债180亿美元宣布破产,可是审计署公布中国36个地级市负债3.85万亿,平均每个城市负债高达174亿美元。以此类推,中国总共有330个地级市,负债情况大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中国可能有330个底特律危机。”

这种说法显然犯了平均主义错误,每个城市的负债能力不一样,中西部城市差别很大,再说,底特律因经济转型而走向衰落。信用评级机构创始人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省级融资平台基本无风险;地级市融资平台风险较低;的风险来自于县级和县级市。中国的地方政府与西方政府完全不一样,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资源和大量地方国资,这些优质资源和国资完全可以偿还地方债务。

当然,个别地方债的确偏高,出现违约风险是可能的。

通胀与银行危机

哗众取宠危言耸听

“5年两个4万亿,印钞66万亿,其中国企拿了20万亿,地方政府20万亿,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的实际通胀20%,全世界。”郎咸平说。

首先,印钞66万亿属于概念错误,详见本报2月《郎咸平的逻辑错误》一文,看来郎教授接受金融常识的能力偏差。关于通胀,也许统计部门或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4万亿刺激的那两年,由于天量信贷跟进,通胀压力的确很大,在2011年货币政策事实上偏紧的影响下,CPI走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每年20%的通胀率,郎教授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食品权重明显过高,这些跟民众感受最密切,而家电、手机等商品价格一直下跌,但是,这些商品使用周期较长。即便统计有误,CPI每年高达20%也是不可能的。今年以来,随着反腐的深入,高档餐饮和高档酒的价格也有所下降。

“中国16家上市银行,利润占所有上市公司的35%。银行的5倍市盈率就是银行危机的前兆,11家银行股价跌破净资产。今年银监会发文要求各行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就是金融海啸;4月索罗斯在博鳌称今年的中国处于金融海啸前夕;6月钱荒,标志着金融海啸正式爆发。”

从郎教授对16家银行的表述来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银行股被严重低估了,正是买入的好时机?

银监会的功能就是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预防银行风险,银监会几乎天天要求银行防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从10年前它成立以来,一直要求银行防风险,预防系统性风险。

中国各种融资中,银行贷款和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占比很大,银行资产业务涉及中国经济方方面面,除非中国经济全面崩溃,否则银行业不会爆发严重的危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改并成功上市之后,其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根据银监会实时数据显示,银行不仅不会出现危机而是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与一季度持平。贷款损失准备15781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411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92.50%,较一季度末增长0.55个百分点。

银行有风险,但是,银行抗风险能力比郎咸平强万倍。

谈国企民企危机

郎咸平自扇“耳光”

郎咸平提的第四个危机:“国企危机。地方政府推动国企开展建设,去年十大亏损企业全是国企。”

第五个危机:“民企危机爆发。因为大量投资通过国企完成,民企资金链断裂。江浙多处地方民企联名上书,要求给予信贷支持,无果。”

实际上,郎咸平是国进民退的始作俑者。

1980年代中到1990年代末,系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们对中国经济改革发挥了很大影响力,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写进了十五大报告,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写进了十六大报告。1997年到2004年,中国国企掀起了产权改革的高潮,国退民进成为主流趋势。

郎咸平在2004年夏秋之际呼吁“强政府”、“大国家主义”,中小企业可以是民营企业,但大企业必须是国企时,他实际上是主张回到1997年前。

2004年底,国资委叫停了大型国企的管理层收购(MBO),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进入盘整阶段。

从2004年开始,中国由国退民进,逆转变成了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垄断地位逐步固化、山西将煤矿国有化是明显标志,兰世成、铁本钢铁、曾成杰等事件和人物更是国进民退的极端标志。

而郎咸平对国退民进的批评与指责不遗余力,最著名的是郎顾之争,早年,郎咸平打着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旗号进行过“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等,这在社会上激起了千层浪。

如今,国企的确出现效率低下、效益不佳等状况。现在,郎咸平对国企的指责,岂不是在扇自己的脸!

民企融资难一直存在,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依靠财政、税收、金融等综合手段。即便郎咸平所说的联名上书被拒是真的,那也非解决中小民企的长久之计。

当然,郎咸平的八大危机并非完全一无是处,产能过剩的确存在,这就如王林大师真的空杯取了一杯酒,接下来就属于“卖拐”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昆山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